咨询电话

15821073967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细胞培养中的“小黑点”出现常见原因

细胞培养中的“小黑点”出现常见原因

更新时间:2024-10-28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58

细胞培养中的“小黑点"是什么?

经常培养细胞的同学们,可能都遇到过上图的情况,突然有一天,显微镜下发现培养基里有为数不少的“小黑点",它们有些知识随着液体晃动,有些会自主地在液体里迅速或者缓慢地游动。

这些“小黑点",也会被我们的客户形象地称为“有黑色的虫子"。那这些“小黑杆"到底是什么呢?


出现“小黑点"最常见的可能

各类细菌

细菌污染是实验室细胞培养中常见的污染,即使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了抗菌素,也可能因为操作不慎而引起污染。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菌,如枯草杆菌以及大肠杆菌、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。其中,不乏各类杆状细菌,在显微镜下这些杆菌看起来就像“小黑点"一样。

培养细胞受细菌污染后,初期细胞仍能生长,但随着细菌的迅速增殖,会出现培养液变混浊,pH改变从而导致培养基颜色发生变化。随着污染的加重,细胞发生病理改变,胞内颗粒增多、增粗,后变圆脱落死亡。

细胞培养中的“小黑点


出现“小黑点"特殊情况

原虫为单细胞真核动物,在自然界分布广泛,种类繁多,约有近万种为寄生性原虫,生活在动物体内或体表。

细胞实验中细胞受到原虫污染后,培养基轻微浑浊,镜下可以观察到众多的细小点状物,轻微活动。细胞虽然可以生长但繁殖速度却明显减慢,而且细胞状态不好,边缘不清楚,细胞不透亮,在光镜下观察常可见到细胞核及胞浆内

出现大小不等的颗粒或空泡。他们与细胞可共生但会与细胞争夺营养,但在污染初期原虫的数量少,细胞还能占据优势,

所以不会影响到细胞的正常生长,只有当他们到达一定的数量时就会影响到细胞的生长,最终形成恶性循环。(对于原虫的定义,

业内仍然存在一定的讨论空间,也有研究者认为原虫污染属于细菌类污染)


螨虫

螨虫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广腹亚纲的一类体型微小的动物,身体大小一般都在0.5毫米左右,有些小到0.1毫米,大多数种类小于1毫米。世界上已发现螨虫(mite)有50000多种,仅次于昆虫。螨虫污染在细胞系培养中十分少见,

常见于原代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时,形态呈杆状,能自主直线游动,速度相当快,常常源自实验动物的毛发中。



©2024 上海雅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  备案号:沪ICP备18032507号-3

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     管理登陆     sitemap.xml

Baidu
map